河套又传好消息!香港行政长官顾问团雀跃!政府正研单车桥连深圳,可自由跨境
行政长官顾问团讨论十四五规划
2021年5月11日
行政长官创新及策略发展顾问团今日举行第11次会议,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也向成员介绍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工作,以及香港应对2019冠状病毒病的最新情况。
成员认同要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他们热烈欢迎《十四五规划纲要》继续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和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并对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能力和竞争优势表示认同。
而纲要提到需要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并把深港河套纳入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成员对此也感到十分雀跃。
此外,顾问团成员兼2022基金会主席冯国经向顾问团讲解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第二阶段报告「创建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新优势---开拓新路径、把握新机遇」提出的建议。
冯国经讲解大湾区研究结果时重点提出七个范畴,让香港扩展和延伸在大湾区中的竞争优势,以及开展新角色,成为香港经济增长具潜力的新源头。成员支持有关方向,并就每个范畴可以如何在政府领导和商界、本地机构积极参与下得以推展提出意见。
成员也就香港如何把握纲要和大湾区发展带来的机遇,更好融入内地经济和促进香港长远发展提供意见。不少成员特别指出生物医药制造业具有推动香港再工业化的潜力,并建议政府加强架构制度,并与内地合作制定合适政策,以吸引更多国际制药公司来港发展。
有鉴于《香港国安法》在香港颁布和实施,以及完善选举制度的举措已恢复社会稳定,成员认为香港应利用大湾区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加快经济反弹。成员强调处理疫情应继续为政府当前首要任务,并建议政府加大力度,鼓励公众接种疫苗。
林郑月娥赞扬大湾区研究内容翔实,对香港可以如何发挥在基础研究、融资能力和高度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大湾区发展提供真知灼见。
她说,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发表以来,本届政府竭力寻求中央人民政府支持各项有利香港商界和专业服务界进入大湾区的措施。大湾区研究提供不少可以启发思考的建议。
她又说,会继续率领管治团队和邀请持份者为香港物色新机遇,协助经济复苏,改善民生,她认为进一步控制疫情,恢复香港和内地的正常往来至为重要。
机场管理局行政总裁林天福则向成员简介香港机场城市的发展概况。对于把香港位置优越的机场转型为机场城市,推动香港经济的各项措施,成员表示全力支持。
来源:香港政府新闻网
新计划!特区政府正研在河套区建行人单车桥连接深圳,实现自由跨境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透露,其团队正在推动一个计划,即建一条行人或单车桥连接深圳一河之隔的深圳科学园,使园区租户及科研人员可以自由地在行人桥上来往深圳。
(以下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5月7日出席灼见名家举办的第三届财经峰会就粤港澳大湾区新商机的主题演讲全文)
多谢文社长(灼见名家社长文灼非)的介绍。我到任这个岗位刚刚超过一年,得到很多好朋友的支持,在创科之桥,我们一步一脚印,大家都为香港做了一些我觉得是向前行的事。今天我很高兴来到灼见名家第三届财经峰会跟大家谈谈,题目是「2021大湾区新商机」。
我来这里之前想了想,香港要再出发,创科制造新机遇,我们这群好朋友、业界翘楚可以做些甚么?我即时想起《旧唐书•魏征传》里面有几句话,我想大家都听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为何我会突然想到这个?因为我看到香港开埠百多年,我们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其实密不可分。如何能够深切体会这个道理,而在不同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我们如何可以贡献国家的发展?如果看得通,做得到,我们就可以与国家同发展、共繁荣。这是我自己深刻的体会,我相信在座的朋友应该对大湾区发展很投入,相信大家都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个道理。
要谈大湾区的发展,我觉得先看看大家有没有留意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留意。我自己选了当中两个段落与大家分享。其中一个是大湾区的发展是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第二是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我自己有一个感觉,国家过往40年,可能在座的朋友有些比较资深都会看到,整个国家过往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创新。经过40年后国家已经做得非常非常出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可以再往前呢?一定要创新。
于是大家想,大湾区有甚么特色?我的感觉是「一国两制」,这亦是我们在制度上非常大的优势,可以在一国之下,有两个不同而且以往大家认为很难融合的制度:一个是资本主义,一个是社会主义。但我们可以透过「一国两制」、可以为大湾区,推动这个制度的创新甚至可以做到融合,最后建设一个开放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做甚么呢?第一,要集聚国际的创新资源;第二,要优化创新制度及政策的环境;第三,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力;最后,要建设成为全球创新科技高地及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这就是政策要创新。
究竟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相比其他湾区又是甚么一回事呢?我做了少许分析,希望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常常谈及的其他湾区,包括东京湾区、纽约大都会湾区和三藩市湾区。大家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而且确有其特色。面积我们最大,范围亦涵盖「2+9」很多内地的城市,我想大家特别留意,中间就是香港、澳门,「一国两制」,三个管辖区。人口7 200万,不是最大也是第二大。我们的大湾区GDP占1.7万亿美元,大于澳洲和南韩。服务业占的GDP比例,大家都看到刚才我特别显示出来,我们是66.1%,意思是甚么呢?就是相比其他湾区,我们服务业占的比例仍然大有可为,亦有一个很大的扩展空间,而香港自己本身的定位,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我们的专业服务非常之强。正正大湾区这个数字列表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大湾区这么大的经济区域,在服务业,我们仍有很大可为之地。
最后一点,重点行业。大家可以看到东京湾区是汽车、石油、金融,一些高端制造业和金融;纽约主要是金融和房地产;三藩市以科技为主。至于我们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特色,我们「够齐全」,包括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都市,科技产业方面,我们有很多龙头的科技产业在深圳。专业服务、制造业更加不用多说,香港有一个强处之余,广东、东莞亦有很强高端制造力,但是有一个问题,大家要留意,我们如何能够做到互相协作、共通,是我们的挑战。因为历史发展缘故,我们回归了20多年,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在制度之下,能够有一个创新,令我们整体区域能协作得更加好。如果协作得好,我们是这么多个湾区之中,整个产业链最齐全的,特别是创科的产业链。
为何我会这样说?创科,大家都理解,其实是一个一连串的过程,先是有一个基础科研,基础科研完成了,可能在大学的实验室,我们会进入应用科研,当应用科研开始成熟,我们要开始试试不同原件的制造,去看看不同的设计,最后我们会将这个产品进行生产,成为成品,可以去到市场。最后我们有很多不同的专业服务要做一个支撑,法律、市场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等,这些专业服务都要去支撑着这件事。当然,最后我们希望能够做到成品上市后,我们可以上市融资,将它做大做强。
总体这六个环节,是同时都要存在,我们才可以将创科成果,成为一个经济的新动力,而这六个元素,暂时来说,是在大湾区不同的城市各有优胜之处。香港自不然是我们的金融、上市融资、我们的专业服务,我们是很强的,但大家可能未必知道,就是说,香港有五间世界100强的大学,我们的基础科研非常非常之强,在大湾区,我大胆说,暂时是首屈一指。但奈何我们的应用科研、原件制造、高端生产,香港本身因应不同的限制,包括市场不够,或者配套未必尽善尽美,我们的土地亦不太足够,所以如何能用好大湾区周边城市,它们的强处,从而真的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是我们现在面对、需要做的工作。
大湾区的创科机遇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其实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做得非常之好。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数字,《金融时报》世界500强的企业,2010年我们国家有54间;到了2020年,已经翻了一番,有133间,超越美国成为榜首,而且其中有25间是创科企业。在数字经济和电子商贸方面,刚才我很高兴,听到有很多讲者的分享和问答,大家都会强调,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新经济体,我们应否还在用一个传统的思维去进行我们的业务发展呢?其实电子商贸和数字经济正正给予我们一个契机,就是如何利用科技可以无远弗届,可以做到我们的市场。而我们自己的国家,我再说一些数字,于内地从事研发的人员超过400万人,是世界第一;5G的专利技术亦是世界第一,还有一点我自己找到的,广东省高新科技企业共有近50 000间。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国家、自己大湾区一个非常大的支撑位,去推动创科发展。
「十四五规划」刚出台,定下我们要展望2035年的经济实力,包括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要大幅的跃升,最后要进入一个创新型国家的前列,所以国家亦定性、定位,我们一定要以创科、创新为目标。总体目标我们要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及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其实这几个目标大家都理解,是一个时代的召叫。为何我会这样说,我们国家已经到了一个关口,我们40年改革开放要再往前行,我们不能再用从前的方式做一个世界的工厂。我们应该去到一个世界的科技强国,然后才能支撑国家继续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理解到,好像刚才陈(冠华)教授所说,我们有些地方被人「卡脖子」,简单说就是被人「摙着颈」。如何能够透过自身的自强,将这些对我们的限制,我们可以超脱它,我们才可以再往前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能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这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一个召叫。
国家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其实有特殊的意义。我们香港一向强调,我们可以为国家做的就是「引进来」、「走出去」,亦即是说国内国外双循环我们都有共识。我自己做过分析,当然这个分析可能亦要经过一些验证,请大家再给予意见。
国家所需,我们需要加强原创性,引领科技的通关,加强基础研究。国家在创科科研去年投资了26000亿元。基础科研,1500亿元,大约占5%至6%。但是香港,我们对科研投入了260多亿元,超过一半是基础科研。所以大家看到,当然我们实体投入的数字未必有国家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那么多,但实际上,因应我们本身历史发展的缘故,我们自己大学的科研单位在基础科研,我们投入非常之大的比例,所以我们在不同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所以我觉得香港的大学是有我们的能力贡献国家所需,就是在基础科研作出贡献。其中国家亦定下一些范畴,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我们不是事事都能、事事都强,但是有两方面,比方说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科技,这是我们香港非常有实力,可以作出贡献。
至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切创科以人才为本。我们香港更可以作一个贡献。回看整个历史发展,我们定位香港是国家最国际化的城市,很多海外朋友,如果回国服务,他们可能或许愿意以香港作为一个跳板。我们怎样可以用好自己这个长处去招才引智,帮助我们国家引进人才,现在我们有不同的计划进行中,包括杰出创科学人计划。但是要做好我们的贡献,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我想最基本,香港一定要有一个平稳的社会。所以中央支持《香港国安法》,以及近期我们推动完善选举制度,正正就是希望能够为香港回复稳定的环境,从而我们大力推动创科,推动经济重建。
除了政治体制、国家安全工作外,实际上,我们亦利用香港的优势,不断推动香港为国家的贡献,特别在创科的贡献。今早财政司司长已经说了很多关于财政安排、推动经济的政策。我想强调一点,就是我们上市制度的革新。很多从事医疗企业、生命科技的朋友应该都会感觉到,香港经过上市制度的革新,现在是容许未有利润,甚至未有收入的生命科技公司可以在香港上市。短短一段时间,我们已经有31间公司透过这个制度上市,香港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的生物科技基地。我期望未来五至十年,我们应该会是全世界最大,但是我想强调,这只是金融体制之下的一个成果,我们正运用我们的传统的强处去做好这件事,但实际上怎样可以透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有一个实体生命科技研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怎样可以做好这件事呢?其中一个便是怎样能够做到大湾区打通创新要素,包括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我不一一细说。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透过稍后互动环节我再说清楚些,为何这四个「流」如此重要,还有我们怎样做好这件事。
我特别想说科研人才,因为一切以人才为本。如果要做好创新科技推动,一切以人才为本。接下来我会特别提及两个计划,一个是研究人才库,第二个是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我知道司长今早已经提及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但我想加多一个角度去说这件事。因为当我们正谈论香港「引进来」、「走出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一群青年人,特别是创科人才了解我们国家,特别是大湾区创科的发展。如果连这个也不了解,我们如何可以协助国家「引进来」呢?怎样可以引进创科机构、创科人才?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除了协助我们的青年人去拥抱大湾区发展机遇,实际上亦协助国家「引进来」、「走出去」这个香港所长的工作。研究人才库同样是透过不同的财政资助,协助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去做研发工作,让他们在事业上,在开展的阶段能够有政府财政支持,从而加强我们香港的人才库。
谈到融进大湾区,我们必定要谈香港自身所长,即基础科研,所以要加强相关工作。此外,我要谈谈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及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这亦是香港如何用好作为国家最国际化的城市,协助我们招才引智。有人才但缺乏地方,我们也没法做好,所以我们在这段时间亦要努力推动科研基建设施,几个不同项目现正推动中。稍后,我会更详细地讲解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另一个我想提的是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这个是比较有香港特色的工作。正如刚才所说,我们要协助大湾区、我们的国家招请人才到港。除了刚才所说个别的杰出创科学人外,我们亦会透过给予大学财政支持,吸引海外学者来港。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有重点两个范畴,是香港强的两个范畴:一个是人工智能、机械人,第二个是生命科技。过程中,我们透过自身数间世界知名的大学,去吸引海外科研大学及研发机构落户香港,与本地大学合作,把科研项目于香港落地,从而达到产业化,整个过程正正是「引进来」、「走出去」 的概念。
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是香港历来最大的创科平台。若一切顺利,将会于2024年年底开始有第一幢楼宇。其位置位于落马洲河套区,简单来说,与深圳园区只有一河之隔。我们会与深圳科创园组成一区两园,简单说,我们会与深圳更加高度融合,我在此作简单介绍。未来,我有一个计划,而我的团队亦正推动中。我们可能将会有一条行人或单车桥,将来连接深圳一河之隔的深圳科学园。简单说,将来你如果是我们园区的租户、我们的科研人员,你可以自由地在行人桥上来往深圳,从而可以加强大家融合。此事绝不简单,因过程中牵涉很多岀入境、很多海关等的问题,但我们希望透过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个一区两园的概念,可以为大家打破所谓跨境人才流之间的限制。2024年才开始有第一幢楼宇的园区,怎样可以早着先机,更早协助企业走入大湾区,所以于2024年之前,我们会于深圳福田区租借大楼,让香港企业可以早点落户深圳园区。我们科技园公司亦会于深圳园区组成科技园第二中心,从而加强两地沟通。
最后一张(投影片),容我作一个基本宣传。本地研发总开支经过政府多年的努力,由2014年的167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263亿元,增加57%;初创企业由2014年的1100间升至2020年的3360间;聘用人数由2000多人增至超过12000人;创科融资增幅倍计,甚至十多倍。这些是香港特区政府过往努力的成果,而这些成果会成为坚实的支撑,可以令我们于创科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更好地合作,最后可以把我们的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化。
如果大家想记得起我刚才20多分钟说过甚么,我相信有些困难,但我希望大家记得这十个字(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化),将来香港,甚至大湾区创科之路,就是把传统产业科技化,一个例子,就是金融科技。金融,我们是做得非常好,但如果我们能够巩固优势,请大家记住,一定要把这个传统、乘风的产业科技化。同样,我们要再往前行,推动创新能力,必定要把大学科研成果做到产业化。这十个字,我们希望整个香港、我们创科业界牢牢记住,我们要把传统产业科技化,亦要把大学本身的科研项目成功产业化,香港才能在创科有一个发展机遇,多谢大家。
创新及科技局
局长
薛永恒
林郑月娥对话白岩松:三个关键词谈大湾区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5月10日晚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访问,与主持人白岩松视频连线并回答了若干大湾区热点问题。
关键词:机遇
关于大湾区与香港
Q
白岩松:
最近大湾区话题越来越热,那对于香港来说,大湾区意味着什么?您怎么看?
林郑月娥:
对香港来说,我可以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的重要机遇,会为香港的发展带来无限机遇。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成为大湾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这是我们的优势。在科技创新方面,香港也有非常好的科研大学,也可以跟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先进制造业有一个非常好的协同发展。所以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的机遇,现在我们必须要抓紧这个机遇,用好中央给大湾区的政策,为香港的未来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值得
关于「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
Q
白岩松:
大湾区建设相当多的受益人会是香港的青年人,我也注意到特区政府推出面对大湾区的青年就业计划,还有政府提供的工资补贴,怎么看待补贴的作用?是支出负担吗?最重要的是特区政府透过这样的方式,在表达着怎样的想法?
林郑月娥:
我想对特区政府来说当然是一个财政上的负担,但是我觉得很有价值。因为香港社会,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于内地的发展不是完全了解,对于大湾区生活就业情况,他们也不太掌握。所以怎么能吸引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是一个挑战。当然我们可以不停地说你去了还是很好的,但是更直接的方式就是我们能给这些年轻人政府补贴,让他们能有比较好的保障,这样吸引力自然会增加。现在这个计划里边大概有2000名配额,由企业去招聘香港的大学生,然后把他调配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给予每个月不少于18000港币的薪金,那么我们就会补贴18个月,每月1万块港币,当然企业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我今天问过,有两三个已经受聘的青年,企业除了给他们基本的薪酬,也给他们房屋津贴,这对他们进入大湾区又增强了一些吸引力。当然,未来长期补贴并不是我们的政策。但目前我觉得让他们慢慢住下来,了解内地,交一些朋友,是一个好的方式选择。
关键词:增值
关于大湾区建设中的香港角色
Q
白岩松:
从经济资料看,深圳的GDP已经超过了香港,那么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当中,香港是希望做大?做强?还是做出香港的独特性?
林郑月娥:
香港要做的是增值。我们要通过积极融入大湾区的建设,增加它的价值。当然地方的经济体量只是一个指标,但是怎么在区域内里能为它增加价值,还是很重要的。大湾区有很多的资金流向香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会为大湾区提供一个更好的跟国际接轨的平台,协助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企业走向国际。大湾区也更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比世界其他湾区经济要好,高品质的大湾区,因为我们有区域的优势,我们有互补性很强的城市,我们有中央的支援。
文/图:综合中央电视台
关心香港未来,
就关注香港梦(微信ID:HongKongeverything)